重慶市巴蜀中學高2018屆“五力”優秀作文選(十)

                          日期:2018-03-12 16:11 點擊數:27495 

                          FXSS寄語:請比較閱讀下邊兩篇文章,思考為什么要這么修改。

                          為愛留下“一個車位”的空間(58分)

                          黃靖雅

                          誰在智慧深處掩面哭泣,誰在黑暗之中提煉陽光,誰流盡熱血染紅花朵,誰的頭發白在春天。             ——先鋒詩人文琴《誰》

                          太陽西斜,風雨無阻,父母搬上板凳為女兒占據一席車位。各方對此看法各異。

                           “把溫情縫給遠游不歸的子女,一針一線地將風雪擋住。簡嫃如此為母親下定義。誠然,搬板凳占車位對附近車主有一定影響,但我們更應理解這對南京老夫婦,為父母大愛留下一個車位的空間。

                          茨維坦耶娃曾如此贊頌:白發,是珍寶的灰燼,喪失和屈辱的灰燼,在它們面前,花崗巖變為泥土。可如今,一些不懂責任二字的父母為追尋所謂的幸福,決絕地甩開孩子稚嫩的小手,留下漠然的背影。人格矮化的他們不明白,養兒育女不是道德捆綁的枷鎖,而是生命中甜蜜的負擔;不是一樁符合等價交換經濟準則的交易,而是一次不會虧損的不等價交換。搬板凳占車位固然加劇了車位的緊張,但在眾多負責任的父母面前,他們搬上板凳,倚門倚閭,完成了“愛”字的原始造型,給奔波一天的子女留下“正影”,值得理解。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義。然而,處于賽道內圈的人們用追趕秒針的速度加快步伐,承受著社會規則帶來的無形壓力,將自己刻畫成一幅硬邊抽象作品,不知不覺邁入精神墓葬。理所當然地把父母當作ATM取款機,對父母的默默付出選擇性失明,獨生子女對父母的關愛反感或漠然的社會現象實在應引起我們對兩代人相處模式的二度思考。附近車主從遵守社會規則的角度考慮,附近車主的氣憤在情理之中,但此種折射出的對父母溫情的犬儒主義式冷漠不免令人寒心。理解南京鹽倉橋的老夫婦,也就理解了父母那比歲月更久遠,比星辰更幽邈,比磐石更堅固的愛。

                          從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到汶川地震中用身體保護孩子的母親;從《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林克永遠保護烏娜吉,到《傅雷家書》中的字字深情,作為中國傳統至美情感的父母大愛,穿越無數個日夜,飛過無數片土地,在無數個熟睡的夢鄉,在無數盞通明的暗燈下,凝固成一抹淡淡的淺笑,亦或是無聲的注視,如朦朧的月光,總不大聲吼叫我在這里。請將那種被完美程式化的孝放下,請將那已被泥石流沖刷殆盡的真情拾起。隨著一縷輕煙裊起,世間最溫和的瓷實便出爐了。在遠未觸及道德底線的前提下,理解一個車位的份量,何嘗不是對父母大愛的守護?

                          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肉車位現象,更合理的城市用地規劃才是關鍵,而不是緊緊扭住人肉車位的違規譴責而本末倒置的大加撻伐。社會資源給予每個車主一定的車位,也就給予老夫婦人心車位的空間。

                          為愛留下“一個車位”的空間(60分)

                          FXSS(升級修改)

                          誰在智慧深處掩面哭泣,誰在黑暗之中提煉陽光,誰流盡熱血染紅花朵,誰的頭發白在春天。

                          ——先鋒詩人文琴《誰》

                          太陽西斜,風雨無阻,父母搬上板凳為女兒占據一席車位。各方對此看法各異,但輿情更多指向老夫婦“人肉車位”的違規悖理。

                          把溫情縫給遠游不歸的子女,一針一線地將風雪擋住。簡嫃如此為母親下定義。誠然,搬板凳占車位對附近車主有一定影響,但我們更應理解這對南京老夫婦“人肉車位”的行為,為父母大愛留下一個車位的空間。

                          茨維坦耶娃曾如此贊頌:白發,是珍寶的灰燼,喪失和屈辱的灰燼,在它們面前,花崗巖變為泥土。可如今,一些不懂責任二字的離異父母為追尋所謂的幸福,決絕地甩開孩子稚嫩的小手,留下漠然的背影。人格矮化的他們不明白,養兒育女不是道德捆綁的枷鎖,而是生命中甜蜜的負擔;不是一樁符合經濟原則的等價交換,而是一生不計輸贏的親情陪伴。搬板凳占車位固然加劇了車位的緊張,但在眾多負責任的父母面前,他們搬上板凳,倚門倚閭,完成了“愛”字的原始造型,給奔波一天的子女留下不必追也得追的“背影”,值得理解甚至同情。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烏有反哺之義。然而,處于賽道內圈的人們用追趕秒針的速度加快步伐,承受著社會規則帶來的無形壓力,將自己刻畫成一幅硬邊抽象作品,不知不覺步入冰冷麻木的精神墓葬?!热缋硭斎坏匕迅改府斪?/span>ATM取款機予取予求,對父母的默默付出選擇性失明;比如對父母的關愛習以為常甚至漠然反感……這些社會現象實在應引起我們對兩代人相處模式的二度思考。從遵守社會規則的角度考慮,附近車主的氣憤固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這種“氣憤”折射出的對父母溫情的犬儒主義式冷漠卻不免令人寒心,這種被冠冕堂皇的規則意識所綁架的非個體“氣憤”背后所代表的、對天下父母心的集體遺忘才是最為可怕的現實隱憂!理解南京鹽倉橋的老夫婦,也就理解了父母那比歲月更綿久、比星辰更邈遠、比磐石更堅固的愛。

                          從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到汶川地震中母親用身體保護孩子;從《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林克永遠保護烏娜吉,到《傅雷家書》中的字字深情,作為中國傳統至美情感的父母大愛,以非現實的劇本植入人們視線的時候,人們就矯情地感動得稀里嘩啦,而當這種潤物無聲的愛不經意地顯煥于現實之中,人們卻往往慣性式的失明,這種二律悖反實在是當下大眾心理畸變的真實反應。當我們的父母風雨中守望,當他們淹沒在“車主”的口水之中,在遠未觸及道德底線的前提下,以最溫和最頑固的“人肉”堅守他們年老孱弱、力所能及的父母之愛的時候,即便任何一個局外人,都會理解一個車位的份量,理解腥風血雨都不褪色的這份大愛。

                          要從根本上解決人肉車位現象,合理的城市用地規劃才是關鍵,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緊緊扭住人肉車位的違規悖理大加撻伐。社會資源當然應該給予每個車主一定的地域空間,但每個“車主”也更應該給予父母大愛足夠的轉圜空間,從而稀釋老夫婦“人心”車位的輿情壓力。

                          該材料從理解老夫婦人肉車位的角度不大好展開論述,但即便是破題立意時選擇了比較被動的角度,仍然可以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對兩文作對比閱讀,不是鼓勵切入角度“劍走偏鋒”,而是告訴讀者:闡述看法、體現思考要切準論述角度和現實背景,文章才有說服力,時評、申論、雜感莫不如此。

                          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天下午五點,南京市鹽倉橋附近都會有一對老夫婦在道路停車帶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車位,等待兒女開車回家,如果孩子回來遲,兩人就輪換著坐,直到孩子歸來。
                           針對此事,各方有不同反應。有的人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附近車主氣憤又無奈:那是社會公共車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總不能出手對兩個人怎么樣吧?老夫婦的兒女也很委屈:附近車位確實太緊張,但也勸自己父母不要這樣風雨無阻,卻拗不過兩位老人。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你就其中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得抄襲。

                          何以都沉默(選自香港《大公報》2016617日《大公園副刊》)

                          王兆貴(貝一中)

                          在某公交車站,一個剛上車的小男孩請公交車司機等一等他媽媽。過了一會兒,車上的乘客見孩子的媽媽還沒趕到,就開始埋怨起來,說母子倆耽誤了大家的時間。這時,小男孩的母親才一瘸一拐地上了車。見上來的是個殘疾人,一車人都沉默了。這是發生在南京的一件真事,源于當地晚報的一則消息。

                          公交車是城市公共資源,不屬于任何個人,到站后客人上完就該開走,沒理由讓一車乘客等待一個孩子的母親,這是常理,而常理并不排斥例外。

                          殘障人屬于社會弱勢群體,他們有著常人少有的不便。孩子的媽媽上車后,乘客們所以都沉默了,是因為真相大白。他們或許看到了母親的不易,或許看到了孩子的孝心。據目擊者說,這個男孩因為受到了誤解和指摘,一路上都含著委屈的眼淚。事后有人在網上質問,當時他上車后為何不直接說明原因呢?這樣的疑問,不是幼稚便是寡情。須知,凡人都需要尊嚴。如果換作你,會說出母親有殘疾嗎?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這種“所有人都沉默”的事,盡管不是經常發生的,但也并非個別個案。

                          能讓所有人都沉默的事,想必有一定的心靈震撼,迥異于常規,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以至心理發生了逆轉,或者無言以對,或者陷入思考。這樣的思考通常是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是一個默默的內省、內悟過程。人生理念的昇華,求真向善之心的激發,往往是在無聲的思考中完成的。有道是,悟得人間真情在,此時無聲勝有聲。更何況,悲天憫人者,人亦憫之。如是我想,所有人都沉默了,那是好事。有誤解是因為不了解。當人們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誤解自然消除了。其實,寬容他人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而是根植于人心的社會公德。

                          文藝創新要把握時代(《人民日報》201612月時評)

                          高偉

                          最近,某衛視在一檔喜劇節目中播放了兩則小品,一個講述為夢想和愛情奮斗的北漂故事,一個聚焦農村小伙與傳銷組織斗爭的趣聞。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活的群眾語言,令人捧腹,也讓人感慨:這樣關注小人物、表現真感情的作品,其實可以再多些。

                          我們常說,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但要想實現成風化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必須能夠抵達人的心靈。觀眾通過文藝作品,看到身邊上演的故事,觸動心靈深處的情感,才更容易實現作品與人的同頻共振。然而,一些文藝創作者總是在故紙堆里找故事,關起門來找靈感,創作出來的東西或是新瓶裝舊酒,或是脫離實際假大空,這樣的作品,讓人卒讀尚且不易,又何談觸動人心?文藝要走近觀眾、得到觀眾的認可,就應緊隨時代的步伐,以新故事、新表達去打造好作品。

                          能否植根生活、反映人們內心的關切,檢驗著文藝作品的含金量。生活是藝術所以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與情感必須在它的底層蔓延自己的根須。今天的社會生態是文藝創作的時代背景,文藝創作關注腳下的土地、眼前的生活,才能擁有最鮮活的素材,才能成為時代的回響?;叵胱罱粌赡晔艿疥P注、熱議的幾部影視作品,大都是表現普通人情感、聚焦現實問題、直擊社會痛點?!稓g樂頌》中的海漂生活,《小別離》中的教育焦慮,《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官場生態,都或多或少能夠觸動觀眾心里的關切。植根生活,抒寫生活,把現實投射到作品中去,就能讓作品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和生命力。

                          文藝要抵達觀眾,還需創新表現形式,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當下的網絡社會特質明顯,節奏之快,境況之新,形態之豐富,早已和過去是兩副面孔。人們在網絡上瀏覽著海量的信息,接受著各種優質文化的浸潤,氣質形象、審美趣味也都發生著改變。如果文藝作品依然囿于舊有的語言、行為、邏輯和敘事,恐怕難以充分引起互聯網一代觀眾的共鳴。以小品藝術為例,如果還是充斥著無厘頭,簡單堆砌著各種段子,寄希望于以夸張的動作表情來制造笑果,可能還是難以走出小品越來越不好看”“只有演員笑,沒有觀眾笑的尷尬。

                          深挖井才能飲甘泉。文藝創新需要觀察時代、了解時代,把握時代的脈動。打造精品力作,只有想象沒有行動不行,只有決心沒有苦功也不行。藝術創作者沉下心來,仔細觀察生活,認真打磨作品、深耕細作,才能為我們的文藝舞臺增加更多生動、精彩的中國故事。

                          詩情,詠不完的“飛花令”(《人民日報》20172月時評)

                          魏寅

                          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詩歌或許就是一味對抗浮躁的“解毒劑”;未必人人都有詩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詩心,為你寫詩,寫一輩子。  

                          媒體報道,94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馮端先生,至今已給妻子陳廉方寫了60年情詩。相知相守的溫暖、詩歌傳情的浪漫,感動了無數網友,也讓單身族們艷羨不已。  

                          光陰流轉,日久最見真情。也許,寫一首情詩并不難,但數十年的堅守與執著殊為不易,最終書寫出沉甸甸的愛。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馮老先生就像一塊“璞”,盡管貌不驚人,內心卻晶瑩剔透。在馮端夫婦愛到“欲罷不能”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有個“飛花令”環節,選手須按要求輪流吟詠含關鍵字的詩句。對于兩位老人而言,他們既質樸又浪漫的詩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場圍繞著情字、吟詠不盡的飛花令么?  

                          詩由情而生,情因詩更濃?!昂却嬷?,天涯若比鄰”“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吟詠優美詩句,堪稱中國人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真情實感一旦與詩歌結合,便容易激發奇妙的化學反應。那些飽含真情的詩篇,不僅讓天各一方的兩顆心靈相互融通,更流傳久遠,讓更多人感到溫暖。如今,無論是風花雪月的元宵佳節還是源自西方的情人節,當熱戀男女已經熟練掌握了互贈鮮花與巧克力的技巧,不知還會否有人送給對方一首真摯動人的情詩?  

                          “東坡飲酒,秦觀夜話;稼軒論劍,清照煮茶”。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詩詞而從傳統文化中得到了滋養,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種“春節綜合征”。平時因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快,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深度溝通,無形中累積了不滿和怨氣,假期里相處時間相對長了,反而容易因瑣事而脾氣暴躁、觸發矛盾。難怪有人直呼,“春節有毒”“感情經不起假日考驗”。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詩歌或許就是一味對抗浮躁的“解毒劑”。當你“想靜靜”的時候,不妨打開一本塵封已久的詩集,挑出幾首,念給你的戀人,發給你的好友,寄給你的親人。那么,不論五律還是七絕、中文還是西語,相信對方都能從中讀出你的真情。  

                          有人說,“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確,未必人人都有詩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詩心。而真正的詩心,無關年齡,無關金錢,無關地位,它只關乎一點,那就是源自內心的對真善美的熱愛。正如馮端夫婦,在他們的生命體驗里,房子、車子、票子等物質享受永遠不會居于主流;而從一位妻子的視角出發,丈夫創作的專屬情詩遠比鉆石更美好、更珍貴、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闭\哉斯言。處身于社會生活中的廣袤原野,如果每個人都愿捧著一顆真心、葆有一份詩心,在詩意中傳遞一份真愛,那我們就不難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安寧,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  

                          在詩意里追尋“文化原鄉”(《人民日報》20173月時評)

                          李斌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去年第一季,節目一經推出就收獲好評如潮,如今第二季的節目“觀眾緣”更強,“詩詞力”更猛。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為什么《中國詩詞大會》能夠以如此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才華所折服,也為白茹云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后、60后到00后,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全家人圍爐夜話、共享團圓的節日里,跟隨節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過的唐詩宋詞,讓團聚別增了思接千載的文化韻味。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出對傳統文化的由衷欽佩?!般~雀臺”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么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起不少人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傳統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里,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币晃挥^眾的感觸,引來許多人同聲感慨。農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詩詞給了她用樸實樂觀直面清貧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讓人看到了文化滋養如何對抗命途多舛。65歲農民王海軍,一邊擺著修車攤,一邊和眾人“推敲”詩詞語句,如果有人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擋不住內心里對詩意遠方的向往。而古典詩詞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與普通個體的人生和命運發生關聯,并在個體面對生活的驚濤駭浪時給予他們平靜的力量。詩心是個人的,而詩意是共同的,詩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脈的文化印記,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給養,有的是耐人尋味的審美趣味。正像一位參賽者所說,熱愛古詩詞,只因其中有太多“現代人完全給不了你的這種感覺”。

                          有人疑問,古詩文默寫在高考語文中占比不多,為什么要讓學生花那么多時間去背?以“應試心態”對待傳統文化,難免會產生“劃不劃算”的困惑。一位大學生如此回應:“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jingdian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汲取的養分,將受益終身”。我們重溫那些代代相傳的詩詞文本,不是因為它們行將消失、即將毀滅,也不是因為我們憂思古人、戀舊復古,而是因為它們記述著我們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是我們走向復興的精神支撐。在今天這個文化多元、選擇多樣的時代,我們應有視通萬里、貫通中西的容納胸懷,也要激發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新力,但決不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根脈。說到底,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蔽幕橇鲃拥臍v史,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

                          慎終追遠,培厚精神文化土壤(《人民日報》20154月時評)

                          李泓冰

                          在對親人的懷念中,人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跡,認真省思人生的意義。                   ——題記

                          這個清明,去了江南的一處墓園,揮別至親。

                          春和景明,油菜花在田野間歡然舞蹈,垂柳羞怯地拂過初暖的河水,一簇簇郁金香被陽光打得金燦燦的,更有孩子們蕩著秋千、劃著小船的笑聲泠泠飄向耳邊……沒有一絲陰郁氣息,幕天席地撲面而來的,都是活潑潑的生命氣象。如同一位作家優美的描述,“死亡與生命美麗地融合和交流,就像森林與草原、平地與高山、溪流與星星……”

                          頓時徹悟先人設立清明節的深意:在生命最蓬勃的時節,慎終追遠、祭奠先人,會更透徹地體會秋落春生、生生不息。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人們掙脫了冬天厚重的束縛,舉家郊游。雜花生樹、煙柳纏綿,給祖先敬上一炷香,在陽光下插柳、拔河、蕩秋千、踢足球,所謂天人合一,此之謂也!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視死如生,生死相依——這是多麼智慧的中國哲學,多麼豐盈的中國氣派!

                          為什麼先哲認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至親的離去,痛徹肺腑,必是最能觸動生者心弦的重大事件。在對親人的懷念中,人們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跡。天人永隔,給了生者承擔家族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道德勇氣﹔有助於認真省思人生的意義,掙脫名?利鎖,不為無益之事。更何況,每一次清明的追祭,也是一次家族的團聚。眾目睽睽,親情交融,你曾經對逝者的承諾,會被一次次點醒﹔你的光榮與夢想,會被一次次夯實——人生向上的動力,家國天下的邏輯,社會秩序的安排,便這樣薪火相傳於清明之季、生死之交。

                          正因此,清明之際瀏覽這樣的新聞報道,便令人頗感欣慰:河南洛陽檔案局面向全市征集家譜,捐贈者將獲收藏証書,方便后人認祖歸宗,發揚其人文價值﹔浙江瑞安啟動家風家訓口述歷史項目,為個人與家庭立言立德,更將對“家”的認識上升至“家庭、家族、家鄉、家國”層面﹔陝西最大的山東移民村譚家村舉辦清明節暨關中山東移民家譜文化展活動,碰雞蛋、吃大餅、蕩秋千、展家譜,主題便是“記憶·傳承”,為的是不忘根本……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敬畏。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安靖,必先修身齊家?,F實中,民間口述史風習漸盛,不少老人也在靜心撰寫或口述家史,其意義之大未可限量。家國家國,有了家的向心力,就能不斷激發國的凝聚力。

                          城鎮化大潮呼嘯而至,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文地理、道德教化面臨挑戰。今日之中國,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體制、數千年形成的地域家族約規均在被解構,而城鎮化帶來的系列難題,在中國呈現得更為突出和棘手。事實上,人們更常關注土地拋荒、農民高齡化、誰來種糧等農村經濟困境,卻容易忽略因城鎮化帶來的相關社會管理難題與深層人文困境。村莊空心、老人空巢、兒童留守,使一些地方成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社會治安的薄弱點。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民工,不僅飄離了親情的溫暖,也遠離了家族的規制。處身這樣的時代,或許更需借重先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智慧,努力培厚家庭倫理、精神文化的土壤,進而促進社會風氣的向好向善。

                          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祭祖尋根,如飲水思源,更能清心明志、昭穆秩序,於社會發展進步大有裨益。

                          清明節代客掃墓、花錢買哭,是否有違孝道?(上觀新聞20174月時評)

                          封壽炎

                          人們在掃墓活動中,一方面借此來寄托哀思,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安頓。至于如何滿足這種情感需求,倒不一定只能采用一種形式。

                          代客掃墓不算新鮮事,它在三四年前就已經出現。今年的新鮮之處,在于代客掃墓推出了現場直播功能??蛻粼谇Ю镏?,就可以看到商業機構為自家祖先掃墓的現場情況。

                          微信“直播代掃”服務由南京雨花臺功德園在今年清明節前首推,一些提供代客掃墓的個人和機構也紛紛跟進。據網絡上流傳的說法,有了直播功能之后,一些機構和個人提供的代客掃墓服務也出現了細分價格,燒紙焚香、跪拜、哭泣等等,都有各不相同的標價。

                          從前莊重神圣的祭祖掃墓,現在變成了明碼標價的商業服務,甚至精細到燒紙焚香多少錢,跪拜多少錢,哭泣多少錢的地步,引發爭議當是意料之中。反對者認為,祭祖掃墓的情感功能和文化價值需要現場感和儀式性來承載,人們只有親臨其境、親身感受,在現場儀式中一次次強化和重申血脈的價值、家庭的價值,才能對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傳統文化的傳承才能入心、有效。支持者則認為,隨著大規模人口遷徙的出現,對于很多出門在外,而且工作生活緊張忙碌的人們來說,親臨現場祭祖掃墓并不現實。選擇商業機構代人掃墓的服務,也是無奈之下不得已的行為,不應該過度苛責。

                          很多人認為,花錢找人來代替自己盡孝,甚至花錢找人來代跪、代哭,這是商業對于情感的過度侵入,有違孝道,讓人難以接受。其實在傳統習俗里面,一直以來都不缺乏類似的情況。在很多農村地區都存在職業哭喪人。人們在辦理喪事的時候,就會花錢請他們來幫助哭喪。這些哭喪人在葬禮上扮演孝子的角色,不但嚎啕大哭,還會哭訴成套成套的說辭,比如對逝者功德的贊嘆追思,對子孫悲痛心情的陳述,以及對自己不賢不孝的自責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職業哭喪人和代客掃墓者有著共通的地方。他們一方面使逝者親屬的悲痛情感獲得渲泄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幫助逝者親屬完成傳統習俗的一些社會功能。

                          葬禮、掃墓這一類傳統習俗,其社會功能之中包括演示性功能。有句俗話說得好,葬禮不是辦給逝者看的,而是辦給生者看的。人死燈滅,后輩如何處置,對于他們都已經沒有意義。但葬禮的厚薄、祭祖掃墓的儀式,卻事關后輩的顏面,事關周邊社會對后輩的社會評論??迒嗜说谋硌莓斎荒転槭耪吆筝叺男⑿募臃?,代客掃墓者的掃墓服務,至少在墓園里的陌生人看來,這座墓地主人的后輩還是盡心盡孝的。

                          最近幾十年來,傳統習俗發生著劇烈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仍將持續下去。一個社會的習俗,跟這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密切相關。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之后,習俗的儀式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在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急劇的城市化之后,現在的清明祭祖掃墓,已經很難像傳統社會那么隆重、嚴肅、神圣。

                          更大的變化可能還在后頭。在大規模人口遷徙發生之后,“移一代”往往對于故鄉、祖先還懷有深厚的感情,只要有可能都要在春節、清明、中秋等重要的節日返回故鄉。即使沒有辦法回去,也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某種情感,比如說,即使不能親自回家給祖先掃墓上墳,哪怕花錢請人代勞,也要完成這樁儀式。但到了“移二代”“移三代”,這種感情就非常稀薄,甚至蕩然無存了。很多“移二代”從來都沒到過父母出生成長的故鄉,到了“移三代”,對于祖父母一輩的故鄉,可能已經沒有多少概念了。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傳統習俗的變化在所難免。當“移二代”“移三代”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之后,他們對于異鄉祖先的墳墓可能已經失去了感情,連代客掃墓的服務都不再需要。

                          跟傳統社會相比,現代社會家族成員之間的情感也趨于淡化,緊密的情感紐帶往往僅限于核心家庭內部。人們擁有多元化的社會關系,比如同學、同事、朋友,以及各種由于經濟利益或者興趣愛好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這些非血緣的社會關系,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家屬、親戚。以血緣、姻緣為基礎的家族關系,在現代人的全部社會關系中的重要性下降,一些人對于家族內部的祭祖掃墓儀式,就可能日益缺乏熱情。

                          人們在掃墓活動中,一方面借此來寄托哀思,另一方面也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安頓。至于如何滿足這種情感需求,倒不一定只能采用一種形式??梢韵胂?,代客掃墓、視頻掃墓、網上掃墓、VR掃墓,甚至根本不需要實質性的墓地,祖先的墓園只是一個存在于網絡上的虛擬空間,這樣的情況都有可能陸續出現??梢?,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清明掃墓的習俗發生變化,其具體儀式變得多樣化,似乎是難以避免的趨勢。

                          觀念和習俗的更易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的社會共識沒有定型前,好的變化、壞的變化,各種可能性都會存在。對清明祭掃出現的新鮮事,不妨持一種開放的態度,畢竟越來越多的人群事實上已無法維持傳統儀式。不過,在討論和形成新共識的過程中,也不能忘記了清明祭掃慎終追遠的初心。如果說那些寄托著真情實感,受客觀條件限制而加以變通的方式還可以理解,那么單純為了面子和排場花錢作秀的方式,就真的有點跑偏了。

                          高二下作文訓練(三)

                          訓練目的:初步學會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

                          訓練要求及重點:

                          運用“一分為二、顧及他說”思維比較權衡的表明態度、領受任務、提出觀點;

                          “三扣五應”回歸任務和觀點;

                          其他要求各班視具體班情、學情適當補充訓練點。

                          三.學生自讀自學內容:《章法規范力》P78-119、《情感沖擊力》P129-166。

                          四.訓練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山東省某市一所公立小學取消了一、二年級的數學課。校長稱,邏輯性強的數學課程并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這項舉措引發了社會的諸多爭議:點贊者認為敢于創新的學校,才會有創新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從小植入創新的思維;吐槽者認為這是權力任性和長官意志的體現;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既有觀念影響下,一些家長也對這一舉措表示擔憂。  

                          對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體現你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重慶市巴蜀中學?! ∞k公室電話:023-63002371  招生咨詢電話:023-63002629  學校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北區路51號  郵編:400013
                          版權所有 巴蜀中學 渝ICP備11004221 ENGLISH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