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學中做”式的學生實驗模型制作活動
——巴蜀中學生物實驗操作的新途徑探索
(巴蜀網 龔南貴 詹露 季鑫)5月29日,49件學生作品和40余件我校生物標本室模型在巴蜀中學明知行樓前的廣場展出,以比賽的形式將巴蜀中學生物模型制作主題活動推向了高潮。中午,學校黨委舒義海書記、費春斌副校長、吳國慧副校長、教科處張學忠主任、校團委戴金洪書記和數以千計的本部學師生一起觀摩了這場實驗模型的盛況。
在展出現場,每件學生作品都由作者向觀眾宣傳推薦,并由觀眾點贊積分;生物標本室模型由學生志愿者講解。為了積極向老師和同學們推薦自己的成果,參展選手都是有備而來,不僅給自己的作品配上了豐富的解說詞,還準備了小禮品和現場同學互動競答。標本室模型展示區人群絡繹不絕,各個講解員都細致的為大家普及科學知識。本次活動就是為了通過這樣可參與式的活動,“做中學,學中做”,激發廣大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在學校王國華校長提出的“精教博學”理念下,探索巴蜀中學學生的實驗操作新途徑。
主題活動由高2017級生物教研組和校微課題《模型教學在高中生物概念傳遞中的實踐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龔南貴和季鑫老師發起并組織,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2級實習小組參與籌備。在展出現場,處處體現了同學們熱情的參與、積極分享、不斷反思與提升的可貴品質,涌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制作成果。
在身邊
(圖1:碳循環模型)
(圖2:巴蜀中學碳循環)
作品《碳循環》為一個濃縮的生態系統中碳元素在各結構之間的循環途徑。由之啟發,制作團隊又研發出了一個“巴蜀中學碳循環”,作者告訴觀眾說,他們后期還會對巴蜀中學的生態環境提出一個優化方案,如校園里的廢物如何有效利用、動植物如何妥善保護等。
敢向未知領域挑戰
(圖3:減數分裂模型)
作品《減數分裂》的作者說,他們其實還沒有學習過相關內容,但是他們對這個生理過程很感興趣,于是團隊從一開始的集體腦補,到后來分頭創作,他們在各個環節中各抒己見,統一思想,最終在5天時間里讓這件作品從無到有。
制作材料很環保
(圖4:氧氣在肺部的旅程模型)
(圖5:噬菌體模型)
展評中很多作品乍一看并不特別美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使用環保材料。作品《氧氣在肺部的旅程》運用廢舊物品,作者用塑料瓶、包裝袋制成毛細血管、肺泡,礦泉水瓶蓋制成紅細胞,細微之處體現了環保理念常在心中。
偉大的“推銷員”
(圖6:標本學習交流)
(圖7:“有絲分裂”模型互動學習現場)
作品制作的好,是成功的表現。讓更多的人知曉和了解,則是成功的另一種境界。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化身“推銷員”,對觀眾提出的問題應對自如。學生作品中,《有絲分裂》的同學用展板引導觀眾對各時期的分裂模式圖進行排序,《動物細胞》小組準備了趣味問答題目,參與者既學到了知識,又收獲了快樂。
細胞也有“情商”
(圖7:神經細胞)
這是作品《神經細胞》宣傳海報山對神經細胞的解說詞,讓觀眾動容。
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懂得復雜的科學知識,但是缺乏人文情懷,那么這樣的教育是遺憾的。欣喜的是,在本次大賽中,學生創作的并不是簡單的科學作品,而是充滿人文的情懷,讓細胞也有了“情商”。
看不見的戰爭
(圖8:HIV病毒 埃博拉病毒)
生物課堂中學習到的免疫知識以及選修課《生命倫理學》中了解到的人類瘟疫,引發了學生更加關注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學生通過對病毒等病原體模型的建構,也進一部認識到人類無時無刻不在同這些微小生物作斗爭,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一步人類與瘟疫的斗爭史。學生也因此受到感染而更加關愛生命、珍愛生命。
附:活動精彩瞬間
重慶市巴蜀中學?! ∞k公室電話:023-63002371 招生咨詢電話:023-63002629 學校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北區路51號 郵編:400013 版權所有 巴蜀中學 渝ICP備11004221 ENGLIS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