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法制教育是指通過普法形式,培養和提高校園學生的法律素質,使他們自覺樹立法律意識,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善于用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是預防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據公安部最新網上統計顯示,2005年到2008年警方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數比上年同期下降6.5%。其中,18至25歲的青少年人數同比下降4.5%;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同比下降11.4%。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說:"青少年犯罪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犯罪成員持續攀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扭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校園周邊治安秩序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近年來,中國青少年犯罪數量依然龐大,并且呈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的發展形勢。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為盜竊、搶劫、搶奪和傷害這四類犯罪。公安部200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6-17歲青少年罪犯中,85.1%涉嫌以上四類犯罪;在14-15歲青少年罪犯中,該比例更是達到92%。
校園法制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是一項浩繁的工作,關乎現在,影響未來。是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制觀念,并自覺遵紀守法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加強校園法制教育時不我待,但就目前而言,由于不懂法,致使許多學生不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知道用法律約束自己的言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當前影響校園法制建設的因素
(一)學校內部環節的問題
學校內部環節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方式單一重形式。一些學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時,往往是集合全校學生一起上上課,發放法制宣傳單,貼宣傳標語,方式單一,難以收到較好的宣傳效果。二是力度不夠效果差。法律教育的時間太短,關注不夠,內容太少,學生沒學到什么法律知識。三是專業人才常缺乏。不少法制課教師缺少必要的法學理論和法律基礎知識,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學生提出的法律實踐問題。
(二)學校外部的問題
1.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F在學校周邊環境依然堪憂:有的校門口就是小吃攤點、臺球、網吧、游戲廳轉角就到,學生們"絡繹繽紛",甚至還有卡拉OK廳、按摩店。
2.家長監管不力。隨著留守兒童的大量出現,和原有的非留守兒童"自由者"組成了一支浩蕩的缺乏管教的隊伍。如果說前者父母也許迫于無賴,那后者父母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光指望學校老師管教,又不配合,一個勁地拿給子女零花錢,對子女動的學習、思想等不聞不問,把學??闯闪舜笮陀變簣@。子女品行不好就認為是老師責任。
3.精神文化褪色。精神文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于藝術的品位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往往把拾金不昧當成是傻子,把助人為樂是別有用心,誰要是做了件高尚的事,都到了羞于見人的地步。
4.法律意識依舊普遍不足。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法治意識較低,權利意識薄弱,拉幫結伙,構筑關系網,能撈則撈。
5.經濟發展和法制建設不同步。經濟是一切活動的基礎,有什么樣的經濟就有什么樣的政治、文化、思想、法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市場經濟已全面建立。為了保證市場更加有序化,出臺相適應的法律輔助很有必要。但法律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
二、加強校園法制教育的措施
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動力性要素主要為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民眾的法治需求,人民未來的法治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法治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前,法治之路仍面臨許多困難,法治社會需要人民去理解消化。這也許需要兩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對他們的法制教育必須要真抓實干,為未來打下一個好基礎:
(一)校園內改革
1.校園——明確法制教育的目的。
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目的,應當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法治意識,是培養學生知法守法的生活態度,是培養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和忠誠。明確了這些,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就不能僅僅停留于法律知識的傳授,而要深入進去,讓學生明白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價值、意義以及違法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要讓法律的精神內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成為學生的一種價值觀,使知法守法成為學生立身處世的一種生活習慣。在對學校的法制教育工作進行考核的時候,就不能只是把眼光盯在學生的表面表現和卷面成績上,而要深入考察學生的言行、精神面貌和處世態度,要考察整個學校師生行為的合法性狀態。唯有如此,我們的法制教育才會結出碩果。
2.方法——創新形式。
校園講座必不可少,他告訴學生教育學生要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告別不良行為。除此以外,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演講、重要案件的展現、法律調查作文等等,方式可以采取除講演、傳單、標語外,分別擔任"公訴人"、"法官"、"辯護人"、"被告人"、"監護人",對案件進行模擬"開庭"審理,舉行 "法制進校園"活動。從學生角度出發,達到既有興趣又有實際效果。
3.學法——刻不容緩。
學校法制教育是一門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身的綜合教育學科,必須要有一批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法律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教師法律知識的高低,決定了學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因此,建議定期舉辦學校法制教師培訓班,每期學習一部法律的基本常識,使學校的法制教育具有資源保證。
(二)校園外的配合
1.周邊——整治環境。
工商、建設、教育等部門多方的合作,加大管理和打擊力度,對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場所進行綜合治理。
2.家長——主動配合。
對孩子的教育,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及時與老師溝通,還要了解子女最要好的朋友,或是到學校里與孩子的朋友交流一下。以身作則,給孩子,也給他的同學做個榜樣,教會他們如何和平、快樂、優雅的相處。
3.社會——構筑和諧。
社會道德是指存在于某個社會的人們,為了"我們"社會的利益而約定俗成的"我們"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行為規范。顯然,當社會中的人們都知道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時候,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沒有社會矛盾的,和諧的社會。落實到實處,首先要傳承中華優秀文明,各界加大對道德品質的宣傳學習,其次營造安全環境,充實校園文化,再次,關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是實現法治的觀念基礎,否則,依法治國只是一句空話。也是市場經濟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適應的要求。說小點,國民法律意識的加強有利于社會安定,家庭幸福,鄰里和諧。不但為學生創造在了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無形中也讓學生學習到了社會為人的評判標準,道德品行。那樣,普法就更加容易了。
4.文明——"兩手抓"
"兩手抓"方針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提出的一項關系全局的戰略方針,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兩手抓"的方針,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應當兩個文明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但它同時又是一個社會經濟、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也是社會主義全面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兩手抓"的提出,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更加自覺地搞好兩個文明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針。物質精神同等重要,在對學生教育中,無論在校內校外,都要形成闡明、告誡、實踐三者的有機結合,杜絕一切向錢看的不良思想。大力宣傳法律的重要性,與法律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積極主動的響應中央建設法治社會號召,人人說法,人人懂法。
應當說,這些年來我們從思想認識上非常重視中小學法制教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文件,在200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聯合制定的《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印發各地貫徹落實?!毒V要》規定了中小學法制教育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內容、實施途徑和措施,為中小學實施法制教育提供了操作規范和依據。另外,各個學校不但開設了與法制教育相關的課程,開展了形象生動的專題活動,甚至還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定期進校園進行普法講座等形式開展法制教育,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重慶市巴蜀中學?! ∞k公室電話:023-63002371 招生咨詢電話:023-63002629 學校地址:重慶市渝中區北區路51號 郵編:400013 版權所有 巴蜀中學 渝ICP備11004221 ENGLISH |
![]() |